2007/07/04 | 湘潭电台交通频道DMB工程可行性方案研究
类别(只是声音) | 评论(0) | 阅读(637) | 发表于 01:34
关键字 :DMB 强制性标准
 
一、DMB技术概述
DMB:英文全称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即数字多媒体广播。
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传统广播进入了全新的数字时代,湘潭电台交通频道实施由传统FM调频广播转换为DMB数字多媒体广播的将完全扭转当前弱势媒体的状况,运用最新的科技技术,让听众享受到CD音质的广播,并由此拓展更多形式的媒体转播方式.DMB —— DMB(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是通信和广播相融合的新概念多媒体移动广播服务。并被称为第三代无线电广播。该项技术除了支持传统的音频广播之外,还将可以通过MGEG-4 H.264和MPEG-2 、AAC+等多种方式,把交通信息和新闻等多种多媒体信息传输到手机上,提供高质量的音质和多样化的数据服务。而且其采用与移动电话一致的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 特别适合移动接收环境, 能够更好地应对移动接收环境中信号质量下降的多路径干扰问题。
 
DMB技术优点
    所谓的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是指将数字化了的音频信号及各种数据业务信号,在数字状态下进行各种编码、调制、传递等处理,由于数字信号在进行各种处理过程中,只有“1”和“0”两种状态,传递媒介自身的特征,包括噪声、非线形失真等,均不能改变数字信号的品质,同时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数值运算及各种逻辑编码运算,由于数字技术这些独特的优点,故在引入或替代现存的模拟系统后,便极大地改变了现存系统的技术运作环境,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技术性能指标达到现存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运作质量和要求。
1、提高了音频信号的传递质量
    和现有的模拟体制广播相比,由于数字信号自身的高可靠性,使得无论是在音频信号的处理或是在传递上,其声音的质量不变,即可保持演播室的品质,故相对于FM,其在几个主要音频指标上有上百倍乃至数百倍的改善,即可以达到人们常说的“CD”质量。
2、有很高的功率效率
    同样由于数字信号传递的高可靠性及高抗干扰能力,接收机灵敏度可以做得较高,从而使得在实现和现存FM相同的广播覆盖要求情况下,其对发射功率的要求要低得多。以广东目前试播的DMB技术来看,其六套高质量音频节目共用1KW的功率发射,接近一套FM广播独用10KW发射的覆盖面。由此可见DAB的功率效率相对于FM有成百倍的改善。
    功率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不仅仅是意味着能源的节约,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幅度减低了DMB建台的费用。理由是DMB单机通道最多可发射六套高功率DMB节目,功率等级要求又很低,故此相对于要分别发射六套高功率FM节目来说,一方面占用的机房面积要小数倍,另一方面其供配电、稳压、空调等辅助动力系统的容量则亦要小百倍,同时需投资较大的天馈系统亦要简单很多,尤其是新建台费用减少,建台周期也缩短很多,对将DMB大面积推广使用极为有利。
3、很高的频谱效率
    如前所述数字调制技术有很高的频谱效率,具有对DMB 来说尽管为了解决移动接收的问题而采用QPSK调制,频谱效率在2bit/Hz.s,其在1.5MHz的射频通道里不同时传送6套高质量音频节目,这样在一个电视频道8MHz带宽里,在考虑了各通道保护间隔的的情况下,可以方便地安排四个DMB通道,即可安排24套节目,同样以现在的调频台数基本上可以容纳60套以上高质量的音频节目。如果再考虑播出若干套要求低一些的语言性节目,则同时播出的节目个数还要多许多。这当然在现行模拟体制下是无法想象的。此外,还存在一个重要特性,即可方便地组成单频网利用该项技术可实现同内容的大面积覆盖,甚至是全省、全国范围的覆盖,这在实际上也极大地节约了频率资源,提高了频率的再利用率,这样综合考虑起来, 的频谱效率会更为突出。
    除了上述之外,DMB还有抗多径干扰、快速衰落以及移动接收能力强,数据传送能力高的特点。
   DMB技术目前已经相当成熟,无论是地面覆盖,还是终端产品都已经开始了批量生产。在全国几十个城市都已经开始了营运或者开始测试。
 
二、DMB市场分析
   能够支持手机电视的技术很多,且缺乏统一的标准是目前手机电视的主要障碍。国内的数字电视标准还没有确定,更谈不上移动数字电视标准。通讯与广播的界限还不是很明确,因此,虽然部分地区部分运营商在试运营手机电视服务,但还没有形成规模。
  国内2004年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相继开展了手机电视业务。但是因为耗能、网络传输信号等原因始终没有得到普及。业界普遍寄希望与即将商用的3G,认为3G可以解决手机电视的传输速度问题,这样手机电视就成为“声望最高的”3G的杀手锏。
  但是,如果通过3G网络收看电视节目的话,网络的传输能力将成为瓶颈。移动通讯网络之所以被称为蜂窝式网络是因为它是由一个一个Cell构成,而Cell内的用户只能分享有限的频宽。手机电视服务不同于现在的短信或彩铃,需要10倍以上的频宽才能不间断的接受信号。如果,一个Cell里的大部分人想同时收看手机电视的话,即使是3G网络也会停滞。而且,MBMS能提供的频道也极为有限。
 
    电视手机推出已经二三年了,但服务成本却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发展的“拦路虎”。例如,韩国用户通过网络收看一场90分钟的足球赛需要付费260美元,在中国,用联通的手机看电视,每秒钟至少要掏0.25元,每分钟高达15元,一个小时就是900元。高昂的收费吓退了用户的消费欲望,致使电视手机市场一直裹足不前。而DMB能使运营商大大降低管理成本。 DMB广播突破了传统上对媒体的分类,几乎可以整合所有数字设备功能,用户通过一个移动终端实现所有的媒体功能。试想,CD音质的数字广播、电视实况转播、股票证券信息......都将在同一个终端上实现,这将是一个多么诱人富有前景的市场。有了这个利器,CD广播、数字电视、楼宇电视、车载电视、手机电视、证券股票信息、村村通工程每一样都可以无限延伸.....
 
三、国内市场及湘潭电台交通频道发展DMB的优势
1、国家标准
     2006830,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标准--GB20600-2006《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于2006年8月18日正式批准成为强制性国家标准,2007年8月1日起实施。
目前南京上海、长沙、北京、郑州等很多地方都已经开始数字广播或者数字电视的营运,但是他们大都使用的DAB、DVB-T的欧洲标准,这些标准都不符合已经出台的国家强制标准。在明年8月这些非标准的系统都将停止使用。所以赶在国标出台第一时间发展DMB,是最佳时期。既能够走在他人前面,又有国家标准的保障。
2、湘潭电台交通频道优势
DMB本身就是第三代广播技术,就是把传统广播的质量提高一大步,将单一声音广播业务推向多媒体领域,将会成为继传统的调幅、调频广播之后的第三代广播。 湘潭电台交通频道是湘潭最成熟,最具有影响的广播媒体,无论从现有的节目资源,技术设备力量都具有先天优势。加上目前正在营运的湖南广电、长沙广电的数字广播电视项目均没有辐射到湘潭而且他们均面临着国标强制标准的尴尬,所以在湘潭迅速实现DMB覆盖,进一步覆盖长、株、潭地区,抢占第一滩头,目前是最好的时机。
 
四、DMB系统的实现
我们准备实施U波段单频发射点。
1、前端信源编码复用系统
  在DMB前端系统中,视频采用H.264与微软的WM9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分别通过各自的网关(Gateway)后形成流模式数据群组(Stream Data Groups)与包模式数据群组(Packet Data Groups),送入数据复用器(Data Multiplexer)。数据复用器将收到的流模式与包模式数据群组分别进行打包,以连续的数据包形式送入信号群(组)复用器(Ensemble Multiplexer。音频采用MUSICAM编码方式,音频信号及其节目相关信息(PAD)通过MUSICAM编码器后,形成MPEG音频数据流(MPEG Audio Data)送入信号群(组)复用器。音视频码流通过信号群(组)复用器后形成标准的数据群(组)传输接口码流(ETI Streams)。
2、发射平台
    发射平台选址采用2套方案,一种是利用现有的东湖路的广播电视塔一种是在昭山建立一个新的发射塔。原有的广电铁塔考虑海拔不高,铁塔目前已经有模拟电视广播天线在上面,负担很重。在资金保证的情况下希望能建立新塔。这样能在较小的发射功率的情况下覆盖长株潭三地。发射机采用国标认证的1KW发射机。
 
五、设备资金需求
DMB地面覆盖需要主要设备包括编码器、复用器、发射机、收费系统、铁塔、天馈系统等。按目前实际需求采购预计资金300万。其中不包括征地,节目源到达发射地传送的费用。终端目前包括车载终端,手持终端、和机顶盒。均在1000元台左右。
综上所述,湘潭电台交通频道DMB项目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目前政策明朗、技术成熟、市场期待的情形下完全可以进入实施阶段。
 
 
 
                                                                                                                           湘潭电台交通频道技术部
                                                                                                                                                                                                八云
                                                                                                                                              2006年11月
 
0

评论Comments